黃群挽湯化龍聯:
哭君有萬語千言,筆禿聲嘶寫孤詣
吾黨記九月一日,風號海立是何時
原文網址: 挽聯n副 | 雷泰古 | lataicu | NOWnews 部落格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25813&tid=1522946#ixzz1WhXzZrUi
===========================================================
原文網址: 黃群挽湯化龍聯 | 雷泰古 | lataicu | NOWnews 部落格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25813&tid=1524243#ixzz1WhqlmIlQ
哭君有萬語千言,筆禿聲嘶寫孤詣
吾黨記九月一日,風號海立是何時
原文網址: 挽聯n副 | 雷泰古 | lataicu | NOWnews 部落格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25813&tid=1522946#ixzz1WhXzZrUi
===========================================================
黃群挽湯化龍聯:
哭君有萬語千言,筆禿聲嘶寫孤詣
吾黨記九月一日,風號海立是何時
哭君有萬語千言,筆禿聲嘶寫孤詣
吾黨記九月一日,風號海立是何時
清末民初人物
黃群(1883—1945)原名沖,字旭初,後改爲溯初。祖藉平陽鄭樓,父輩以經商遷居溫州朔門。他是冠*第三子,伯父冠圭無子,以他承嗣。他說自己“幼時情緒異,怠學好深思,意構遊仙境,胸存命世期”。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黃群到杭州師從陳介石、宋恕。時陳介石在養正書塾(後改名杭州府中學堂)任總教習,宋怨執教于求是書院,因此結識了兩校的高材生蔣尊簋、蔣百裏、周承菼、許壽裳、馬敘倫、湯爾和、杜士珍等人。第二年,陳介石和宋恕攜同黃群、馬敘倫、湯爾和諸學生離開杭州到上海。八月,陳介石在上海主編《新世界學根》,發表大量抨擊專制政體的文章,黃群亦參與編撰,發表了《法律約言》、《法律與愛國性之關系》、《公利》等文章。宋恕稱之謂“別具只眼,入情入理,脫盡學界報界習氣奴性,欽折莫名”。光緒三十年(1904)黃群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法,學成回國後,先後在湖北督署調查局、政法學堂工作。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黃群趕回浙江協助新軍八十二標標統周承菼光複杭州,周任浙江軍政府總司令。11月,黃群與湯爾和等五人被推爲都督府代表,參加在上海召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嗣後赴武昌參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制訂。中華民國元年(1912)黃群被推舉爲臨時參議院議員,參與制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二年,又當選爲第壹屆國會衆議院議員。同時參加共和黨,後改組爲進步黨,梁啓超任理事。民國三年袁世凱稱帝,解散國會。到了第二年八月,籌安會醜劇上演,帝制逆流甚囂塵土。梁啓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壹文,反對帝制,並與蔡锷秘密籌劃討袁計劃,將進步黨在上海主辦的《時事新報》委托黃群主持。梁啓超認爲討袁“莫如運動馮華甫贊助起義之舉最爲重要”。馮華甫即馮國璋,時任江蘇都督,掌握長江中下流壹帶軍權。是袁世凱手下壹名大將。黃群爲此事,先後三次赴南京與馮國璋洽談。12月25日,蔡锷在雲南與唐繼堯通電各省宣告雲南獨立,組成護國軍出兵討袁。馮國障出于自身利益,暗中串通江西、浙江、山西、山東、湖南五省將軍聯名要求袁世凱“速取消帝制,以安人心。”袁世凱在內外交困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 民國五年三月,爲促進廣西陸榮廷宣布獨立,聯合西南各省反袁。黃群與梁啓超經香港往海防轉入廣西。途中,梁啓超起草《護國軍軍政府宣言》,黃群起草《軍務院組織條例》。到了海防,根據情況,黃群與梁啓超分道,只身入滇,繞道越南,進入廣西。事成後,到肇慶與梁啓超會面,然後去南京,返回上海。不久,袁世凱在衆叛親離中死去,爲萬衆所唾棄。爾後,軍閥混戰,狼煙四起,政局敗壞,國事日非。黃群深深地失望了。于是棄政從商,希望發展民族工業,“殖産”救國。聯系親友,組織通易公司。雖苦心經營,卻于民國二十五年,虧空而倒閉。黃群壹時感到茫然。國事如斯,自己又遭從商的挫折。他憤而出國,索居于日本之小濱。 “七·七”蘆溝橋事變後,黃群心系祖國,但受到日本的監視。“獨坐高樓上,淒然似楚囚”。 黃群爲國家奔走,卻不忘鄉邦的文化、教育、衛生的建設。自民國七年開始,敦聘劉景晨、劉紹寬選輯、校勘,編成《敬鄉樓叢書》共4輯38種257卷。于1928年至1935年印行。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所藏的鄉邦先哲的書畫,“八·壹三”的烽火將其毀于壹旦,包括他講學、政論的文稿。幸虧于滬戰之前壹部份藏書運回溫州,他的夫人,遵照他的意願,于抗戰勝利後,捐贈溫州籀園圖書館6440冊。 黃群藏書印1
民國十年,伯父冠圭公九十大壽,“命溯初移稱觞之資于鄭樓,購地築屋,設小學焉,命曰鄭樓鄉村小學,來學者均免費,壹二年後,學生大增,校舍亦年有添建,更造育蠶室,築埘育雞,辟場圃栽植果木,以推廣農村副業”二。至民國二十二年,已辟地三十畝,建築校舍百余間,規模之宏大,爲東南各省之冠。十余年,培植學生數千人。這壹年。浙江省教育廳擬議在溫州設立壹所師範學校,校址未有著落。黃群聞訊即將鄭樓小學全部校舍、場地及壹切設備悉數捐公,改辦溫州師範學校。 在創辦鄭樓小學的同時,黃群與友人潘鑒宗、吳壁華、楊玉生等在溫州積谷山麓創建歐海醫院,占地13畝,設有內、外、五官、婦産等科。學校和醫院的“建築費及曆年經常費幾達十萬金”。民國二十三年,黃群將醫院捐贈給慈善團體(協濟善堂)繼續辦理。黃群避居九龍時,將五十歲以後所作的詩仔細刪存,計成三卷,即今存的《敬鄉樓詩》,分《初學集》、《小濱集》、《香島集》共454首,托徐寄庼帶到上海保藏。徐寄庼在《敬鄉偻詩·跋》中說。“溯初在谕,居友人謝俠遜宅,外憂國防,內憂戰局,頻年失眠之症,傷及心主。……遂于是月二十六日長逝。蓋棺三月頑寇即呈降表。天乎!竟不令愛國志士易箦之前,聞而含笑,何其酷也。” 民國三十六年(1947)9月,謝俠遜自重慶扶送黃群靈樞至上海。安葬于上海虹橋公墓。同年,他的《詩集》出版。 黃群藏書印2
===============================================================================
中華民國初年國會,1912年3月6日,袁世凱根據南北議和的協議,和南京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的選舉結果,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從此至1928年12月張學良易幟,歸順南京國民政府,此間歷史稱為中華民國初年,或者北洋軍閥時期。在這段歷史時期,中華民國曾有過兩屆國會,和一次流產的國會。
武昌代表會時期各省代表(1911年11月30日):
南京代表會時期各省代表(1911年12月16日):
第一次是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到第一屆國會成立之前。林森為議長,王正廷為副議長。4月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至北京,4月4日議決該院遷至北京。4月29日在北京行開院典禮。5月1日,參議院改選議長,選吳景濂為正議長,湯化龍為副議長。[1]
第二次是在粉碎張勳復辟之後,到第二屆國會(安福國會)正式成立之前。王揖唐為議長,那彥圖為副議長。第二次臨時參議院原本是研究系梁啟超的主張,但是研究系臨時參議院梁善濟競選議長失敗。
====================================
1913年4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在北京正式召開,地點在原財政學堂。議員們首先公推議員中年事最高的雲南參議員楊瓊為臨時主席,此後數月內依法進行了議會議長選舉,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國會全院委員長林森,參議院議長張繼,副議長王正廷,眾議院議長湯化龍,副議長陳國祥。9月11日,通過熊希齡內閣名單。10月6日,兩院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大總統。10月7日,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10月10日,袁世凱正式宣誓就任正式大總統。
--------------------------------------------
1913年7月,孫中山組織二次革命並失敗。10月6日,袁世凱經國會選舉,當選正式大總統。11月4日,袁世凱以「叛亂」罪名下令解散國民黨,並驅逐國民黨籍的國會議員,導致國會由於人數不足無法運作而休會,袁世凱另行召集「中央政治會議」和「約法會議」,取代國會。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正式解散國會。2月28日,袁世凱更下令解散各省議會。5月,袁世凱成立參政院,行使立法職能。
1917年7月,吳景濂、王正廷等響應xxx護法號召,率領130多名議員南下廣州。8月25日,在廣州召開召開國會非常會議。選吳景濂、褚輔成為正副議長。9月1日,選舉xxx為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開始了護法戰爭。1918年4月10日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該大元帥被七總裁代替,迫使xxx辭去大元帥,離開廣州赴上海。
1920年11月,xxx回到陳炯明控制下的廣州。1921年4月,部分國會議員在廣州再次召開國會非常會議(議長林森,副議長王正廷),選舉xxx為非常大總統。1922年6月陳炯明驅xxx。大部分議員也離開廣州赴天津、然後赴北京。
1924年9月15日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1月30日,段祺瑞臨時執政內閣司法部長章士釗令法庭檢舉賄選案。12月13日北京閣議擬下令取消曹錕憲法,宣告臨時約法失效,消滅國會機關。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正式下取消法統令。民國第一屆國會終於消失。
1920年7月爆發直皖戰爭,直系聯合奉系取勝之後控制北京,段祺瑞辭職。8月,大總統徐世昌無奈宣布解散安福國會,並進行新新國會的選舉。
「在歷時3個月的會議上,160多位代表討論了30多項議案,包括遣散軍隊、整頓政治、稅制、教育經費、查禁鴉片,還有其他議題。會議通過的議案中有一項是召集國憲起草委員會(1925年8月3日成立,12月完成憲法草案)的規則和選舉「國民代表會議」(但從未實際進行選舉)的規則。」[2]
黃群(1883—1945)原名沖,字旭初,後改爲溯初。祖藉平陽鄭樓,父輩以經商遷居溫州朔門。他是冠*第三子,伯父冠圭無子,以他承嗣。他說自己“幼時情緒異,怠學好深思,意構遊仙境,胸存命世期”。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黃群到杭州師從陳介石、宋恕。時陳介石在養正書塾(後改名杭州府中學堂)任總教習,宋怨執教于求是書院,因此結識了兩校的高材生蔣尊簋、蔣百裏、周承菼、許壽裳、馬敘倫、湯爾和、杜士珍等人。第二年,陳介石和宋恕攜同黃群、馬敘倫、湯爾和諸學生離開杭州到上海。八月,陳介石在上海主編《新世界學根》,發表大量抨擊專制政體的文章,黃群亦參與編撰,發表了《法律約言》、《法律與愛國性之關系》、《公利》等文章。宋恕稱之謂“別具只眼,入情入理,脫盡學界報界習氣奴性,欽折莫名”。光緒三十年(1904)黃群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法,學成回國後,先後在湖北督署調查局、政法學堂工作。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黃群趕回浙江協助新軍八十二標標統周承菼光複杭州,周任浙江軍政府總司令。11月,黃群與湯爾和等五人被推爲都督府代表,參加在上海召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嗣後赴武昌參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制訂。中華民國元年(1912)黃群被推舉爲臨時參議院議員,參與制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二年,又當選爲第壹屆國會衆議院議員。同時參加共和黨,後改組爲進步黨,梁啓超任理事。民國三年袁世凱稱帝,解散國會。到了第二年八月,籌安會醜劇上演,帝制逆流甚囂塵土。梁啓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壹文,反對帝制,並與蔡锷秘密籌劃討袁計劃,將進步黨在上海主辦的《時事新報》委托黃群主持。梁啓超認爲討袁“莫如運動馮華甫贊助起義之舉最爲重要”。馮華甫即馮國璋,時任江蘇都督,掌握長江中下流壹帶軍權。是袁世凱手下壹名大將。黃群爲此事,先後三次赴南京與馮國璋洽談。12月25日,蔡锷在雲南與唐繼堯通電各省宣告雲南獨立,組成護國軍出兵討袁。馮國障出于自身利益,暗中串通江西、浙江、山西、山東、湖南五省將軍聯名要求袁世凱“速取消帝制,以安人心。”袁世凱在內外交困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 民國五年三月,爲促進廣西陸榮廷宣布獨立,聯合西南各省反袁。黃群與梁啓超經香港往海防轉入廣西。途中,梁啓超起草《護國軍軍政府宣言》,黃群起草《軍務院組織條例》。到了海防,根據情況,黃群與梁啓超分道,只身入滇,繞道越南,進入廣西。事成後,到肇慶與梁啓超會面,然後去南京,返回上海。不久,袁世凱在衆叛親離中死去,爲萬衆所唾棄。爾後,軍閥混戰,狼煙四起,政局敗壞,國事日非。黃群深深地失望了。于是棄政從商,希望發展民族工業,“殖産”救國。聯系親友,組織通易公司。雖苦心經營,卻于民國二十五年,虧空而倒閉。黃群壹時感到茫然。國事如斯,自己又遭從商的挫折。他憤而出國,索居于日本之小濱。 “七·七”蘆溝橋事變後,黃群心系祖國,但受到日本的監視。“獨坐高樓上,淒然似楚囚”。 黃群爲國家奔走,卻不忘鄉邦的文化、教育、衛生的建設。自民國七年開始,敦聘劉景晨、劉紹寬選輯、校勘,編成《敬鄉樓叢書》共4輯38種257卷。于1928年至1935年印行。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所藏的鄉邦先哲的書畫,“八·壹三”的烽火將其毀于壹旦,包括他講學、政論的文稿。幸虧于滬戰之前壹部份藏書運回溫州,他的夫人,遵照他的意願,于抗戰勝利後,捐贈溫州籀園圖書館6440冊。 黃群藏書印1
民國十年,伯父冠圭公九十大壽,“命溯初移稱觞之資于鄭樓,購地築屋,設小學焉,命曰鄭樓鄉村小學,來學者均免費,壹二年後,學生大增,校舍亦年有添建,更造育蠶室,築埘育雞,辟場圃栽植果木,以推廣農村副業”二。至民國二十二年,已辟地三十畝,建築校舍百余間,規模之宏大,爲東南各省之冠。十余年,培植學生數千人。這壹年。浙江省教育廳擬議在溫州設立壹所師範學校,校址未有著落。黃群聞訊即將鄭樓小學全部校舍、場地及壹切設備悉數捐公,改辦溫州師範學校。 在創辦鄭樓小學的同時,黃群與友人潘鑒宗、吳壁華、楊玉生等在溫州積谷山麓創建歐海醫院,占地13畝,設有內、外、五官、婦産等科。學校和醫院的“建築費及曆年經常費幾達十萬金”。民國二十三年,黃群將醫院捐贈給慈善團體(協濟善堂)繼續辦理。黃群避居九龍時,將五十歲以後所作的詩仔細刪存,計成三卷,即今存的《敬鄉樓詩》,分《初學集》、《小濱集》、《香島集》共454首,托徐寄庼帶到上海保藏。徐寄庼在《敬鄉偻詩·跋》中說。“溯初在谕,居友人謝俠遜宅,外憂國防,內憂戰局,頻年失眠之症,傷及心主。……遂于是月二十六日長逝。蓋棺三月頑寇即呈降表。天乎!竟不令愛國志士易箦之前,聞而含笑,何其酷也。” 民國三十六年(1947)9月,謝俠遜自重慶扶送黃群靈樞至上海。安葬于上海虹橋公墓。同年,他的《詩集》出版。 黃群藏書印2
===============================================================================
中華民國初年國會,1912年3月6日,袁世凱根據南北議和的協議,和南京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的選舉結果,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從此至1928年12月張學良易幟,歸順南京國民政府,此間歷史稱為中華民國初年,或者北洋軍閥時期。在這段歷史時期,中華民國曾有過兩屆國會,和一次流產的國會。
目錄[隱藏] |
[編輯] 國會之前的臨時機構
[編輯] 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 主條目: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武昌代表會時期各省代表(1911年11月30日):
- 湖北 孫發緒 時象督 胡瑛 王正廷
- 山東 謝鴻燾 雷光宇
- 福建 潘祖彝
- 湖南 譚人鳳(議長) 鄒代藩
- 廣西 張其鍠
- 四川 周代本
- 安徽 趙斌 王竹懷 許冠堯
- 浙江 陳毅 陳時夏 湯爾和 黃群
- 江蘇 馬君武 雷奮 陳陶怡
- 直隸 谷鍾秀
- 河南 黃可權
南京代表會時期各省代表(1911年12月16日):
- 江蘇 陳陶怡 袁希洛
- 浙江 湯爾和(議長) 黃群 陳時夏 陳毅 屈映光
- 湖北 王正廷 胡瑛 馬伯援居正 楊時傑
- 四川 蕭湘 周代本
- 雲南 呂忠伊 張一鵬 段宇清
- 山西 景耀月 李素 劉懋賞
- 陝西 張蔚森 馬步雲
- 安徽 許冠堯 王竹懷 趙斌
- 江西 林森 趙士北 王有蘭 俞應麓 湯漪
- 福建 潘祖彝 林長民
- 廣東 王寵惠(副議長) 鄧憲甫
- 廣西 馬君武 章勤士
- 奉天 吳景濂
- 直隸 谷鍾秀
- 河南 李鎜
- 山東 謝鴻燾
- 湖南 譚人鳳 鄒代潘 廖名搢 宋教仁
[編輯] 臨時參議院
- 主條目: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
第一次是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到第一屆國會成立之前。林森為議長,王正廷為副議長。4月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至北京,4月4日議決該院遷至北京。4月29日在北京行開院典禮。5月1日,參議院改選議長,選吳景濂為正議長,湯化龍為副議長。[1]
第二次是在粉碎張勳復辟之後,到第二屆國會(安福國會)正式成立之前。王揖唐為議長,那彥圖為副議長。第二次臨時參議院原本是研究系梁啟超的主張,但是研究系臨時參議院梁善濟競選議長失敗。
[編輯] 民元國會(老國會)
[編輯] 成立
民元國會,是中華民國成立後的第一屆國會。1912年8月27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議院議員選舉法》和《衆議院議員選舉法》,並成立了一個辦事臨時機構「籌備國會事務局」。根據《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國會分上下兩院:參議院和眾議院。- 參議員,22行省,每省各10名;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各設選舉會,分別選出27名、10名、3名;另由中央學會選出8名;各地華僑選出6名。按法定名額,則參議員共有274人。仿照美國制度,六年一任,兩年一選,以保持其新陳代謝。
- 眾議員的名額,則依各地區人口多寡定之。每80萬人口選眾議員一人,然每省至少有眾議員10人,人口不足800萬的小省份亦照選。唯蒙古、西藏、青海則參眾議員人數相等。22行省中以直隸(今河北)人口最多,有眾議員46人。人口最少的省份如新疆、吉林、黑龍江,各選眾議員10人。其他各省多寡不等。任期三年為一屆,三年一選。選舉分初選和複選,條例滋多,不俱載。按法定名額,全國共有眾議員596人。參、眾兩院合計共有議員841人。
====================================
1913年4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在北京正式召開,地點在原財政學堂。議員們首先公推議員中年事最高的雲南參議員楊瓊為臨時主席,此後數月內依法進行了議會議長選舉,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國會全院委員長林森,參議院議長張繼,副議長王正廷,眾議院議長湯化龍,副議長陳國祥。9月11日,通過熊希齡內閣名單。10月6日,兩院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大總統。10月7日,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10月10日,袁世凱正式宣誓就任正式大總統。
--------------------------------------------
1913年7月,孫中山組織二次革命並失敗。10月6日,袁世凱經國會選舉,當選正式大總統。11月4日,袁世凱以「叛亂」罪名下令解散國民黨,並驅逐國民黨籍的國會議員,導致國會由於人數不足無法運作而休會,袁世凱另行召集「中央政治會議」和「約法會議」,取代國會。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正式解散國會。2月28日,袁世凱更下令解散各省議會。5月,袁世凱成立參政院,行使立法職能。
[編輯] 國會第一次復會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6月29日繼任總統黎元洪申令恢復民國元年約法和恢復國會。8月1日,國會在北京重行開幕。黎元洪宣誓就任總統。馮國璋被選舉為副總統。參議院議長王家襄,副議長王正廷,眾議院議長湯化龍,副議長陳國祥。[編輯] 廣州國會非常會議
1917年5月發生府院之爭,總理段祺瑞被黎元洪解職,眾議院議長湯化龍也跟隨辭職,吳景濂繼任眾議院議長。6月黎元洪邀請督軍團首領張勳進京調解,張勳逼迫黎元洪於6月13日解散國會。數日後張勳復辟滿清帝制並失敗,但段祺瑞主張「再造共和」,拒絕恢復國會,重新建立「臨時參議院」,另行選舉「安福國會」。1917年7月,吳景濂、王正廷等響應xxx護法號召,率領130多名議員南下廣州。8月25日,在廣州召開召開國會非常會議。選吳景濂、褚輔成為正副議長。9月1日,選舉xxx為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開始了護法戰爭。1918年4月10日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該大元帥被七總裁代替,迫使xxx辭去大元帥,離開廣州赴上海。
1920年11月,xxx回到陳炯明控制下的廣州。1921年4月,部分國會議員在廣州再次召開國會非常會議(議長林森,副議長王正廷),選舉xxx為非常大總統。1922年6月陳炯明驅xxx。大部分議員也離開廣州赴天津、然後赴北京。
[編輯] 國會第二次復會
1922年4月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曹錕吳佩孚控制北京中央政府,提出「恢復法統」,於8月1日重新恢復老國會,參議院議長王家襄,眾議院議長吳景濂,副議長張伯烈,並於1923年10月5日由老國會選舉曹錕為大總統。1924年9月15日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1月30日,段祺瑞臨時執政內閣司法部長章士釗令法庭檢舉賄選案。12月13日北京閣議擬下令取消曹錕憲法,宣告臨時約法失效,消滅國會機關。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正式下取消法統令。民國第一屆國會終於消失。
[編輯] 上海國會非常會議
1923年6月曹錕製造政變,非法驅趕大總統黎元洪,200多名國會議員抗議曹錕政變,南下上海,在上海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因人數不足法定數額,最後失敗。[編輯] 北京國會非常會議
1924年11月22日,反對曹錕賄選的279名國會議員在北京成立國會非常會議。1925年2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議員開會,主由該會起草國民會議組織法。3月19日國會非常會議第三次宣言,主依據約法解決國是(反對國民會議)。4月26日非常國會議員擬在北京集議,反對取消法統(4月24日段祺瑞宣布取消法統令),為警察驅散。[編輯] 安福國會(新國會)
- 主條目:安福國會
1920年7月爆發直皖戰爭,直系聯合奉系取勝之後控制北京,段祺瑞辭職。8月,大總統徐世昌無奈宣布解散安福國會,並進行新新國會的選舉。
[編輯] 新新國會
- 主條目:新新國會
[編輯] 後續的議政立法機構
[編輯] 善後會議
1924年12月13日,被奉系軍閥擁上台的段祺瑞,以曹錕賄選為罪名,廢除了民元國會。1925年2月1日,段祺瑞政府拒絕xxx召開國民會議的呼籲,而召開善後會議,作為議政機構。善後會議的代表不是由選舉產生,而是指定的。2月2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布仰體總理意旨,對於善後會議不能贊同,決不參加。實際上仍然有楊永泰等12名國民黨人參加了善後會議。2月10日中國國民黨通電反對善後會議制定國民會議組織法,希望人民團體自行制定。「在歷時3個月的會議上,160多位代表討論了30多項議案,包括遣散軍隊、整頓政治、稅制、教育經費、查禁鴉片,還有其他議題。會議通過的議案中有一項是召集國憲起草委員會(1925年8月3日成立,12月完成憲法草案)的規則和選舉「國民代表會議」(但從未實際進行選舉)的規則。」[2]
[編輯] 臨時參政院
1924年12月13日民元國會被解散。1925年2月1日到4月21日段祺瑞召開善後會議,之後宣布成立臨時參政院,由各省選派代表,替代國會作為臨時立法機關,院長趙爾巽。該院於1926年4月9日北京政變中段祺瑞再次垮台,而自行消失。[編輯] 國民會議促成會
1925年3月1日,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主持下,在北京舉行「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以與「善後會議」相對立。4月30日北京國民會議促成會機關被查封。[編輯] 1928年立法院
[編輯] 1936年國民大會
- 主條目:制憲國民大會
[編輯] 1938年國民參政會
- 主條目:國民參政會
[編輯] 1945年政治協商會議
- 主條目:政治協商會議
[編輯] 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
- 主條目:制憲國民大會
[編輯] 1947年行憲國民大會
- 主條目:中華民國國民大會
[編輯] 參考文獻
- ^ 《中華民國歷屆國民代表姓名錄》
- ^ 《劍橋中華民國史·憲政理想的衰落·1922—1928年》
- 張創新:中國政治制度史
- 唐德剛:《袁氏當國》
- 張廷諤先生訪問紀錄
- 嚴泉:憲政起步:籌備國會事務局與第一屆國會選舉
- 朱勇:論民國初期議會政治失敗的原因
- 林炯如 傅紹昌 虞寶棠:《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錢實甫:《北洋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中華書局,北京,1984年。
4個分類: 中華民國政治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 | 民主 | 憲政
原文網址: 黃群挽湯化龍聯 | 雷泰古 | lataicu | NOWnews 部落格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25813&tid=1524243#ixzz1WhqlmIl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