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的真實動機

現在應該認真檢討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的
真實動機

@CDZCYC 陳泱潮推特文

    228.刺殺宋教仁事可以稱得上是罪惡滔天旦真相大白,勢必人神共憤當事者非常清楚這。所以要竭盡全力掩蓋這點。現在,曆史學者、立志匡扶世風的政治家,非常有必要重新檢討孫中山發動所謂“二次革命”的真實動機。要問在中華民國剛剛建立後,孫中山何以非要發動戰爭反叛中華民國不可?
(2011/11/09 發表)

===============

http://blog.boxun.com/hero/201111/chenyc/14_1.shtml
http://blog.boxun.com/blog/
 
===============
现在应该认真检讨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真实动机
  
@CDZCYC 陈泱潮推特文

   http://blog.boxun.com/hero/201111/annie1109/58_1.shtml
    228.刺杀宋教仁一事可以称得上是罪恶滔天。一旦真相大白,势必人神共愤。当事者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要竭尽全力掩盖这一点。现在,历史学者、立志匡扶世风的政治家,非常有必要重新检讨孙中山发动所谓“二次革命”的真实动机。要问在中华民国刚刚建立后,孙中山何以非要发动战争反叛中华民国不可?
(2011/11/09 发表)

========================================
博讯文坛(博客Blog)已经有2777个栏目,请点击左侧各区查阅。以下是最新120篇:
 二次革命.討伐沒人選袁豬頭.狗皇帝.切記要人民直選? 台湾小小妮  11月09日
 人生一頁 -- 自卑  点滴人生  11月09日
 泪流满面小布什  思过崖  11月09日
 问?佛 大战 井中蛙  井中蛙  11月09日
 井中蛙 大战 问?佛!!!  井中蛙  11月09日
 多方建议提名陈光诚为诺奖候选人  藏人主张  11月09日
 宋楚瑜还有一次机会  谢盛友  11月09日
 现在应该认真检讨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真实动机  陈泱潮  11月09日
 晚年周恩来6(明镜出版,高文谦作)  拈花时评  11月08日
 最后机遇?/冯楚军、楚钟道(一)  北京周末诗会  11月08日
 廖祖笙:仿佛挣扎在柏林墙被推倒前的东德——中国作  廖祖笙  11月08日
 中国式强奸  李德铭  11月08日
 捷報捷報頻傳! 美國民主黨及工會大勝  明暗經緯錄  11月08日
 现 实  长笛  11月08日
 所有被迫害和被玷污的中国人,都应该站出来维护自己  长笛  11月08日
 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对挂羊头卖狗肉的记者是一种挑  李德铭  11月08日
 中国第一德酒——仁 酒  长笛  11月08日
 简驳谢燕益《选举正在和革命赛跑!》

======================================
http://blog.boxun.com/hero/201111/annie1109/58_1.shtml


次革命.討伐沒人選袁豬頭.狗皇帝.切記要人民直選才算!!!
   維基台北定期聚假日寫作月聚在每月第二個周六舉辦,請點選聚會頁面查看詳細日期。
    [關閉]
   二次革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二次革命(又稱癸丑之役或贛寧之役)是孫中山等國民黨人於1913年(民國二年)在中國發動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革命,又稱為「討袁之役」。
   目錄
    [隱藏]
  
    * 1 背景
    * 2 經過
    * 3 影響
    * 4 參考文獻
    * 5 外部連結
  
   [編輯] 背景
  
    主條目:善後大借款
  
   1912年2月,南京的革命臨時政府與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妥協。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改選袁世凱出任,以換取袁及北洋軍支持革命,迫使清帝退位。1913年2月,中國首次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進行國會選舉。由同盟會為骨幹組成的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預備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兩天後去世。[1] 兇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獲,同時被搜出與國務總理趙秉鈞的通訊。袁世凱則被認為暗殺背後的策動者。江蘇都督程德全、民政長應德閎在收到租界會審公堂移交的證據後,把罪犯應桂馨和國務總理兼內務總長趙秉鈞、內務部秘書洪述祖之間來往的秘密電報和函件的要點以「通電」的形式向海內外公布,迫使趙秉鈞不得不發出公開電報為自己辯解。上海地方檢察廳也公開傳訊在位的國務總理趙秉鈞。趙氏拒絕到上海應訊,但迫於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袁世凱批准他辭去總理,由段祺瑞代理。
  
   時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裁的孫中山於事發後立即中斷在日本的訪問,返回中國,於上海開會,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國民黨內意見不一,部分領導人(如黃興)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壞臨時約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爭。
  
   4月26日,袁世凱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約[2],國民黨人等認為袁意在擴張北洋軍隊,而借款未經現任國會批准屬非法。5月初,國民黨員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貸款。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及國民黨之爭。6月,北京免除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三人都督職務。7月3號袁世凱派北洋軍第六師李純部進入江西。
   [編輯] 經過
  
   7月12日,被免職的李烈鈞在孫中山指示下,從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正式宣佈江西獨立,並發表電告討袁。7月15日,黃興抵達南京,組織討袁,宣布江蘇獨立。推舉江蘇都督程德全為南軍司令,但程棄職,逃遁上海。
  
   7月17日,安徽柏文蔚宣布安徽獨立。7月18日,上海陳其美宣佈獨立。7月18日,陳炯明響應孫中山號召宣布廣東獨立[3]。7月19日,福建孫道仁和許崇智通電宣布福建獨立。7月20日,浙江都督朱瑞宣布中立。
  
   7月22日,江蘇討袁軍在徐州地區與馮國璋北洋第二軍和張勳武衛前軍會戰失利,退回南京。7月22日至28日,上海討袁軍屢攻江南製造局未克。指揮部被上海租界當局解散。7月25日,湖南譚延闓宣布湖南獨立。
  
   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遂離寧出走,討袁軍全局動搖。8月4日,四川熊克武在重慶宣布四川獨立。雲南都督蔡鍔遵從袁世凱命令,率軍入川,鎮壓重慶熊克武起義。8月9日, 孫道仁通電宣布取消福建獨立。
  
   8月11日,何海鳴率南京第八師部分下級軍官及士兵重新舉旗討袁,宣布恢復獨立,2000多名士兵們與北洋軍展開血戰。8月13日,擁袁的濟軍龍濟光部攻佔廣州。8月13日,湖南譚延闓通電取消「獨立」。
  
   8月18日,北洋軍李純部攻克南昌。8月28日,倪嗣沖率兵進駐安慶。9月1日,張勳武衛前軍攻克南京。各地宣佈取消獨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被通輯,相繼逃亡日本。9月11日,熊克武放棄重慶,解散部隊,化名逃亡。9月12日滇軍入重慶。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亡命海外,重建秘密會黨中華革命黨。
   [編輯] 影響
  
   袁世凱不顧普遍的民意和國會反對,與五國銀行團簽訂喪權辱國的善後大借款,擴充軍備為自己消滅南方同盟會力量做準備,是嚴重的違憲行為,又悍然指揮軍隊進攻江西,開啟了以暴力破壞憲政的先河。使剛剛具有公開、合法性的政黨政治毀於暴力革命的失敗。[4]
   [編輯] 參考文獻
  
    1. ^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二冊民國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86頁
    2. ^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與五國銀行團簽訂善後借款
    3. ^ 北伐秘史,上冊第11頁,劉秉榮著,知識出版社,1995年第1版,ISBN 7501512965。
    4. ^ 二次革命」斷送中國憲政之路. 鳳凰網. 2009年04月23日.
  
   [編輯] 外部連結
  
    * 袁偉時:從孫袁妥協到「二次革命」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8C%E6%AC%A1%E9%9D%A9%E5%91%BD&oldid=18119481」
   2個分類:
  
    * 1913年中國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戰爭
  
   個人工具
  
    * 登入/建立新帳號
  
   名字空間
  
    * 條目
    * 討論
  
   台灣正體
   變換
  
    * 不转换
    * 简体
    * 繁體
    * 大陆简体
    * 港澳繁體
    * 马新简体
    * 台灣正體
  
   查看
  
    * 閱讀
    * 編輯
    *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搜尋
   導航
  
    * 首頁
    * 分類索引
    * 特色內容
    * 新聞動態
    * 最近更改
    * 隨機條目
  
   幫助
  
    * 幫助
    * 社群入口
    * 方針與指引
    * 互助客棧
    * 詢問處
    * 字詞轉換
    * IRC即時聊天
    * 聯繫我們
    * 關於維基百科
    * 資助維基百科
  
   工具箱
  
    * 連入頁面
    *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 上傳檔案
    * 特殊頁面
    * 可列印版
    * 永久連結
    * 引用此文
  
   其他語言
  
    * 日本語
    * 한국어
  
    *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00:16。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識共享署名 - 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請參閱 使用條款)
(2011/11/09 发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